疫情當前,人心惶惶,靜不下心來,為什麼我們碰到一個重大的事情時,會有不安心的情形出現呢?說穿了,因為我們平常沒有注意安心的法門,以至於事到臨頭,派不上用場。在這個艱難的時刻,我想提供幾個安心法門給大家參考,雖然緩不濟急,但臨陣磨槍,不亮也光,希望能多少有點助益。
一、安心在有目標:
《大學》說: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。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靜,靜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慮,慮而后能得。」《大學》的意思是心要安定,一定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,知道目標所在,就能志向堅定,志向堅定就能夠鎮靜不躁動,鎮靜不躁動就能夠心安,心安就能夠思慮周詳,思慮周詳就能夠有所收穫。有目標的人,碰到劇變,不但不會慌亂,反而用來考驗自己的定力,甚至藉機磨劍,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。
二、安心在深造自得:
孟子求心安的方法,就是自己要深入問題的核心,體會萬物的道理。孟子說:「君子深造之以道,欲其自得之也。自得之,則居之安;居之安,則資之深;資之深,則取之左右逢其原,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。」只要深入體會萬物的道理,就會有心得,包括了解自己,了解你面對的問題,有心得就會心安,心裡安定了,就像靜止的水,可以明察萬物,做起事來不會慌亂,能左右逢源,就像孫子說的「動而不迷,舉而不窮」,每一個行動都能清楚方向,不會迷惑,解決問題的方法無窮無盡,不會左支右絀。
三、安心在誠意:
我們的意念隨時在動,佛教說「一念三千」,心猿意馬,不好把持,所以對每一個念頭都要用心,念頭才不會妄動,如《大學》所說,誠意、正心,才能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,所以需要提醒自己,每個念頭都要真誠面對,不可敷衍對待,不可有一點鬆懈,不只是平常的時候,就是碰到艱苦的時刻也是一樣。
孔子說:「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,造次必於是,顛沛必於是。」提醒我們不管碰上多大的事情,都還是要堅守仁道,不可違背。有一次孔子帶領學生經過蔡國,被人誤以為是大壞蛋陽貨,差一點遭遇不測,子路就很生氣地問孔子,君子也會碰到這麼倒霉的事情嗎?孔子說:「君子固窮,小人窮斯濫矣。」君子之所以為君子,心理穩定,不會被外在的困難所影響,小人沒有這種修養,心隨外在的變動而變動,就會失去原則。所以,我們如果能隨時隨地對我們每個念頭都能用這麼嚴格的標準來要求,久而久之,養成習慣,心就穩定了,再大的困難也不會害怕,也能成為一個穩定可靠,可以信賴的人。
四、安心在隨過隨掃:
禪宗二祖慧可還沒悟道前,請達摩為他安心,達摩說:「請你把心給我,我幫你安。」慧可聽了達摩的話,就開始找心,找了半天卻找不到心,就跟達摩說:「我找不到我的心。」達摩說:「你找的哪是你的心?我已經把你的心安好了。」接著達摩又說:「我已經安好你的心,你看到了嗎?」慧可當下大悟。
心的功能是感知外在世界,但心也很容易在感知的過程當中,就黏在那件事物上面,而忘了回來,所以孟子才說:「學問之道無他,求其放心而已矣。」心只有一顆,如果流連在一件事上,那麼我們就沒有心處理其他事情了,所以把流連在外的心找回來,我們才能應付每天碰到的事情。《菜根譚》說:「風來疏竹,風過而竹不留聲;雁渡寒潭,雁去而潭不留影。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,事去而心隨空。」我們的心會隨著外在的事物顯現,但不會逐物不反,就像風離開了,竹子不會再發出聲音,雁子飛走了,潭底也不會留下雁的影子。隨過隨掃,不黏不滯,這顆心就安定了。所以當慧可說他找不到心時,表示心已回家,沒有流連在外了,達摩馬上就跟他說,我幫你把心安好了。
「色不迷人人自迷」,有兩個和尚對於到底是風在動,還是旗子在動,爭論不休,六祖慧能說:「不是風動,不是旛動,仁者心動。」你心安定了,外在的變動就不能干擾你了,就像我們做陶藝,拉坯要定中心的概念,當你的手有了支撐點,安定了,拉坯機上轉動的泥土就可以依照你的意思,完成一件作品。透過人生目標的確定,努力鑽研萬物的道理,真誠面對每一個念頭,不要讓心流連忘返,我們的心就能安定,我們也就能安心了。
0 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