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都知道中華文化的三大主流是儒家、道家跟佛學。
儒家從不安不忍的角度出發,不忍蒼生受苦,所以孔子窮一生之力,就是要以仁義道德來導正社會風氣,雖然很辛苦,但是他意志堅強,「知其不可而為之」,孟子也是在仁義之路上扛起大旗,「雖千萬人吾往矣」,他們的悲憫大願,讓多少人受到鼓舞,以浩然正氣,填充生命的能量,以承擔生活中所遭受的苦難。
道家從自然出發,不忍有權力的人制定出一套標準,扼殺了每個不同生命的發展,他們認為萬物只有不同,沒有好壞,所以主張要每個人能活出自己,同時尊重別人。
佛學講空,就是強調天地之間沒有一物可以永遠存在,青春、愛人、功名、財富都將灰飛煙滅,離我們而去,所以不要執著,要活在當下。像《菜根譚》這本書說的:「風來疏竹,風過而竹不留聲;雁渡寒潭,雁去而潭不留影。」我們一生的遭遇像竹碰到風,潭碰到雁,我們無法拒絕,但事情離開了,就要學會放下。
三家學說對我們心靈的安頓,非常受用,兩千多年來也一直撫慰著每一個不安的靈魂,是我們祖先留下來的寶貝,值得我們珍惜,發揚光大。但是人生的困難除了心靈的安頓之外,還有很多生活上、生存上的問題需要面對,譬如職場的競合,社會上非理性的霸凌,或是國際之間的衝突,都超出了這三家所能處理的範圍,這時候我們想到了《孫子兵法》。
《孫子兵法》是一部解決戰爭問題的書,也就是解決人類最大衝突問題的一本經典。面對競爭、衝突的化解,孫子發揮了他的特色,補足了儒釋道三家的不足,使我們得以突破一生當中心靈問題之外的另一個困境。
所以如果我們要解決所有的人生問題,看起來需要儒釋道三家加上《孫子兵法》,才比較完整。朱熹提倡的四書,我主張應該重新思考,以《論語》、《老子》、《六祖壇經》和《孫子兵法》構成現代的新四書。
但是如果你很忙,無法一次讀完這幾本書,我建議就從《孫子兵法》讀起,正如亞馬遜網路書店所說的:「如果你此生只能讀一本書,那就是《孫子兵法》。」理由很簡單,因為《孫子兵法》不只是補足了三家的不足,它還能涵蓋儒、道的重要觀念,司馬遷就說:「非信廉仁勇不能傳兵論劍,與道同符,內可以治身,外可以應變,君子比德焉。」孫子是一個具有信廉仁勇美德的人,他所著的兵法內容完全符合宇宙人生的道理,不但能修身,還可以面對外在環境的變化,所以可以承擔起人生的問題。
中華文化博大精深,經典無數,《孫子兵法》能脫穎而出,絕不是僥倖,古往今來受惠者多,在今天全球化的年代,衝突仍不斷發生,如果能藉助這本經典,一定是人類之福。
0 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