尼采說,古羅馬時代,猶太人受羅馬帝國統治之苦,對於他們擁有的財富與權力,既羨慕又忌妒,但他們無力改變現實,所以創造了上帝。藉上帝不准富有和有權力的人進天國,只有貧窮、困苦的人才可以進天國來安慰自己的無能為力。尼采說,這種思想不是藉由努力或挑戰的方式,而是創造比羅馬人更偉大的神,來否定強大者,以消除內在的自卑感,這是一種「無名的怨憤」(ressentiment),就是一個弱勢者對強者抱持著羨慕、忌妒、怨恨、嫌惡、自卑等情緒的一種情感。
上帝的創造是否如尼采所說的,我沒有研究,不敢妄下定論,但是人類的社會,這種心理卻是非常的普遍。周遭很多人面對困境,也常採取這種方式來建立自己的自信。魯迅《阿Q正傳》裡的阿Q,就是典型的這種人物。阿Q是一個總是比不過別人的人,每當打不過別人時,他就會自我安慰,用一個更偉大的胸襟氣度來彌補無能為力的怨恨。「我總算被兒子打了,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。」於是就心滿意足地走了,打他的人看不慣他被打還那麼開心,叫他跪下來說自己是蟲豸,再磕五、六個響頭,才讓他走。但阿Q卻不以為意,對於自己能自輕自賤的聖人涵養感到很滿意,而且想到能做到這麼卑微而不生氣的人,自己應該是史上第一個,想到這裡就更威風了,這就是俗稱的「精神勝利法」。
或許,人天生不平等,有人含著金湯匙來的,有家世當靠山,有人平步青雲,天生贏家。我教過放牛班,教過啟智班,知道什麼叫弱勢族群。這些人必須更努力,才能生存。有些甚至此生都很難自食其力,但是,我還是會鼓勵他們要自立自強,只要努力就有機會。我也會跟他們分享,自己小時候也差不多是弱勢族群了,我跟兄姐常常會自我調侃說,臺灣最窮的縣是彰化縣,彰化縣最窮的鄉是芳苑鄉,芳苑鄉最窮的村是五俊村,五俊村最窮的人家是我們家。但是雖然窮,我們卻志不窮,我們也不去求人,大家努力工作,甚至有空就幫人打工,到河裡抓蛤蠣去賣,貼補家用。然後用功讀書,爭取更好的機會,從來不會想要認輸。我們都很清楚,我們要有面子,一定要先有裡子,但裡子是靠自己努力得來,不是去貶低別人,或是拿另外一個力量去壓別人。雖然成長過程當中,偶而也會碰到被瞧不起的時候,心裡也會難過,儘管是這樣,我還是不會為了爭一時的面子而忘了要加強自己的裡子,因為我相信總有一天,我可以努力把面子要回來。
套一句阿吉仔的歌〈命運的吉他〉:「我比別人卡認真,我比別人卡打拼,爲什麼爲什麼比別人卡歹命?」人生難免會有這樣的時候,這是很無奈的心聲,但是人活著,只要肯努力,不求人,雖然不一定能和別人一樣過得那麼富裕,不一定有機會可以居高位,但是因為一點一滴都是自己努力掙來的,就能活出尊嚴,活得無愧於心,活得頂天立地,又何必過著看人臉色,自欺欺人的面具人生呢?
0 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