幾乎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害怕的東西,我們也常鼓勵自己或別人面對害怕時要勇敢,但是如果你沒有徹底了解為什麼會害怕,這樣的鼓勵,其實效果是不大的。反過來說,如果你了解了自己為什麼會害怕,就不會害怕了,也就不需要特別強調要勇敢了!所以關鍵還是徹底地了解每一個害怕的東西,才是解決害怕問題的最好方法。
我們碰到害怕的問題,有些人習慣逃避,或找支援的力量,或會想到求神拜佛,這都是人之常情,無可厚非。但是逃避解決不了你的問題,把問題丟給別人,你還是不會解決問題,求神拜佛是一種心靈安頓的力量,但是問題還在,你還是要去面對。
孔子有一句話講得很果斷,「朝聞道,夕死可矣」,意思是只要我們懂人生的道理,生命有個安歇處,就可以活得自在,生命的長短就不用太在意了。可見孔子也認為人生的問題就是要弄懂,這才是根本之道。他又說:「君子道者三,我無能焉:仁者不憂,知者不惑,勇者不懼。」子貢則認為:「夫子自道也。」孔子說智、仁、勇就是做人的道理,只要弄懂,就不會擔心、害怕,他說自己還做不到,還在學習。他的學生子貢說老師是客氣了,其實這句話正是老師的寫照。我認同子貢說的話,因為孔子不是真的體會這個道理,是說不出這種話的。但是我也認同孔子的話,因為生命的問題是一輩子的事,這是真正體會道的人所說的真心話,不是刻意要謙虛。
既然「知道」是真正解決害怕的方法,那要怎麼做呢?有人會說,雖然我知道我為什麼害怕,但我還是會害怕啊,這的確是個問題,因為你的知道是一種知識的理解,不是親身體驗的理解,這種理解不算數,王陽明就說過:「知而不行,只是未知。」所以他主張要知行合一,所謂知行合一,就是你的「知」是親身體會來的「知」,這時候的「知」和「行」是一體的,不是可以分開來看的,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體會道的人,不用開口,你就可以感受到他安定的力量,而很多嘴巴講得頭頭是道的人,卻是一無所知。所以親身體驗的學習,就是最好的求知方法,也是消除害怕最有效的方法。
這種方法要從小開始做起,不要怕小孩子辛苦,不要剝奪他學習的機會,讓他去嘗試各種大大小小的人生問題,不斷地累積,就會如宋朝理學家朱熹說的,今天弄懂一件事,明日又弄懂一件事,總有一天就會豁然貫通。如果什麼都不碰,或只是知識的記憶學習,他就永遠學不會,長大以後就有苦頭吃了,因為他會害怕很多他不懂的事,這時候再來學習就會比較辛苦了,畢竟生命的體會不是一蹴可幾的,是要一步一腳印,日積月累出來的。孔子說:「吾少也賤,故多能鄙事。」因為小時候生活苦,什麼都要自己來,讓他學會了很多事。他總結自己的一生說:「吾十有五而志于學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順,七十而從心所欲,不踰矩。」從小的努力,到了四十歲便不再困惑了,到五十歲就可以感受到自我做主的喜悅。往後的人生體會更深,生命就更加自由自在了。
而錯過從小學習的我們,也不要氣餒,「亡羊補牢,未為晚也」,但是千萬不要再走錯路,要把依賴別人的心收回來,好好地面對自己害怕的事情,一件一件地解開,解不開絕不罷休,把它當成是我們此生的功課,沒做完,就是愧對此生。如果不這樣要求自己,就會一直活在害怕之中,這時候,給你金山銀山,每天吃山珍海味,遊山玩水,你的心沒有著落,不踏實,也不會快樂的。
0 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