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波疫情來得急又快,一時之間,大家有點手足無措,心情忐忑不安,每天盯著疫情進展,絲毫不敢大意,相互叮嚀,盡量待在家裡,避免病毒傳播。
藉這個機會,我也讓自己放慢腳步,暫時放下手邊的工作。突然想起美國作家羅蘭‧英格斯‧懷德的小木屋系列小說,那是多年前買給小孩的課外讀物,當時深深被他的拓荒故事所吸引。疫情當前,突然想到它,可能是被那種勇敢迎向未知的精神所呼喚吧,馬上翻箱倒櫃,再把它拿出來回味一番。
羅蘭生於1867年,當時美國南北戰爭剛結束,各地掀起到西部拓荒的熱潮,羅蘭兩歲開始就跟著父母親到處遷移拓荒,待過大森林、大草原、湖邊、溪邊,住過小木屋、土洞,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拓荒歲月。這段生命故事,直到六十五歲,他才拿起筆把它寫下來,到七十五歲,共完成九部小說。情感真摯的文筆,把一個女孩的成長故事,寫得動人心弦。在艱苦的環境裡,一家人同心協力,一起面對,永遠對未來抱持希望的精神,獲得廣大的迴響,很快地,成為全世界小孩子最喜歡的兒童文學小說。
羅蘭的拓荒故事,充滿了冒險性,除了大自然環境的挑戰之外,還有人與人之間的問題,還要面對身體疾病的侵襲,很多危險的場景,寫得讓人替他們捏一把冷汗,譬如渡河差一點滅頂,狼群的攻擊,印地安人的神出鬼沒,但是他們都能勇敢面對,不斷從經驗當中學習,鍛鍊出生存之道。而很多生活上遭遇的困難,在強大的心理素質底下,作者都能輕描淡寫地帶過,而且還能幽默以對。譬如野鳥、蝗蟲肆虐,把農作物吃得所剩無幾,他們了解這就是大自然的生態,而不以為意。譬如父親一面種玉米,一面說:「一顆給黑鳥,一顆給烏鴉,還有兩顆,可以發出芽。」展現了樂天知命的生活哲學。
羅蘭的故事勾起我小時候的回憶,讓我想到兒時鄉下的生活,有些場景跟羅蘭的經驗很像,尤其是面對大自然的挑戰。譬如我們偶而會在夏天的夜晚跟父親一起去溪裡電魚,父親在溪裡電魚,我們就在岸上跟著,星月無光,蟲聲唧唧,夜晚常有毒蛇出沒,我們都是打赤腳,一不小心就會踩到,驚險萬分,但我們也都練就一身好本領,知道如何趨吉避凶,所以沒有被咬過,甚至後來還拿著布袋,抓起蛇來,隔天拿到市場賣。而冬天晚上非常寒冷,北風呼呼吹,木板床上一定要鋪稻草,才會保暖。十斤重的被子,若是遇到下雨,雨水滴到被子上,被子會像鐵板一樣的沉重,但我們就擠在一起保暖,也一樣熬過寒冷的冬天。冬天的夜晚,我們喜歡吃飽飯後待在灶前取暖,有時會烤花生來吃,大家聚在一起聊天說笑,也算是一種簡單的幸福。而用牛糞稻草糊成的牆壁,很快地就脫落了,大大小小的破洞,讓北風肆無忌憚地灌進來,老鼠、貓、蛇也可以自由進出,家裡活像個動物園,大家習以為常,不覺得有什麼不妥,或許人與動物的界限也不需要分得那麼清楚,大家其實可以和諧相處。
偷得浮生半日,回憶過往,放下手上羅蘭的小說,思緒也從小時候的鄉下拉回現實,電視上報導疫情持續升溫,看來短時間疫情不會消退,但我相信只要我們像羅蘭筆下的拓荒者,有那麼強大的心理素質,恐懼就會遠離,也就能從容地面對疫情的挑戰,困難也就不再是困難了。
世纪病毒來襲時
《南風札記》
無恃其不來,恃吾有以待也;
無恃其不攻,恃吾有所不可攻也。
──《孫子兵法‧九變第八篇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