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世說新語》有一篇故事,記載一個母親對一個即將出嫁的女兒說:「女兒啊,嫁到夫家,不要只顧當好媳婦。」女兒大吃一驚,心想每個母親都會再三叮嚀女兒嫁過去要當好媳婦,怎麼母親跟別人不同呢?他趕緊問母親說:「不當好媳婦,難道要當壞媳婦嗎?」母親說:「好媳婦都不能做了,怎麼可以做壞媳婦呢?」
看到這裡,我想很多人都一頭霧水,這位母親的話好難懂喔!但是有經驗的人一看就知道,因為家不是一個只講對錯的地方,尤其婆媳、妯娌之間的相處,有時候對方做錯了,常常不是義正辭嚴的用責備的方式來處理,反而是要懂得原諒,甚至是幫她隱瞞,或幫她承擔的方式。母親怕女兒不知道變通,不知道以和為貴,而只顧自己表現,所以才這樣叮嚀她。
這位母親講的道理,就是我們常掛在嘴邊的「中庸之道」。
什麼叫「中庸」?簡單講「中」就是「常道」,就是做人處世的道理,「庸」就是「用」,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把常道運用出來,所以「中庸」,也可以說是「用中」。為什麼一定要把「中庸」兩個字合起來講呢?因為只談中道,不講運用,怕只會紙上談兵,空口說白話,所以還要能實現出來才算數。這位母親平時教育兒女,一定是講是非善惡的道理,但是真正成家立業,就必須更進一步了解怎麼運用中道。可見為人處事,從中道的理解到運用純熟,是一步步學習的,是有層次的。
「中庸」的道理看似平常,但要做得到,可並不簡單,所以孔子才會感嘆的說:「中庸其至矣乎!民鮮能久矣!」意思是「中庸」很棒,但是大家好像很久沒有這種美德了。
我們做不到,原因在哪裡?我認為有三個,一是固守中道難,二是懂得通權達變難,三是正確的理解「中庸」難。
固守中道為什麼難?簡單說就是人的私心作怪。明明知道是不該做的事情,卻受到欲望情感的牽引。碰到誘惑,就分贓妥協,看風向,見人說人話,見鬼說鬼話,碰到壓力就退縮,不敢堅持原則。所以古代堯傳位給舜,舜傳位給禹,有一個十六字心法:「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,惟精惟一,允執厥中。」意思是人心很危險,道心很脆弱,所以要專心一意的克制人心,修養道心,確實的把握這個中道,才能做一個好帝王。
通權達變為什麼難?除了固執不通的毛病之外,更多的原因是大家把沒有原則的投機當作是通權達變,不知道「中庸」是守經達變,有原則的變。看看我們一些官員,今天講的跟昨天講的不一樣,他們就會說,時空環境不同了,不可同日而語。但是換他們罵別人的時候又是一套說法,會指責別人說這是原則問題,不可以換一個位置就換一個腦袋。怎麼講他都有理,這就是沒有原則的投機客,看起來好像很有彈性,知變通,但卻是胡作非為,肆無忌憚。
正確的理解「中庸」為什麼難?大家常常會以為「中庸」是取平均值,是妥協,卻不知道「中庸」的涵義是依中道行事。所以以為各退一步,各打五十大板,問題就可以解決了。但除了像市場買菜,或買賣房子,因為無關對錯是非的問題,所以只要雙方一個願打,一個願挨,取得妥協就可以。但很多事情對就是對,不對就是不對,不可以用這種各退一步的方式解決。譬如現在電視上的政論節目,常常是不同政黨的人對一件事情的評論南轅北轍,很多人因為分不清楚誰對誰錯,也不去探究真相,就採取平均值的方法,各打五十大板。這種各相信一半的作法,看起來好像站在中間的中庸之道,其實是對「中庸」的誤解。
「中庸」是道理的通透,是人情的練達,是閱盡千山萬水之後的心平氣和,是一種境界。值得我們用一生來體會。
0 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