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個禮拜天,跟我一起打球的一個九年級生,每次都會跟我提到他的壓力很大,每次考試都會胃痛,我問他壓力源是什麼,他說是父母,因為父母希望他考上前三志願,而他自認為那是不可能的任務。
天下父母心,望子成龍、望女成鳳的心情都一樣,但是我們是不是忽略了哪些地方,而讓我們最愛的人受到痛苦而不自知。小孩要有競爭力,取決於父母的競爭觀,否則用力深傷害也深,這絕對不是為人父母所樂見,其中六點尤為關鍵。
一、我相信每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嗎?
如果你肯定每一個人都不同,那麼你就不應該以你的想法強加在小孩身上,就好像你不可能以小草的生存方式來要求神木怎麼成長一樣,你也不可能以養豬的方式養老虎。老子說:「道常無為而無不為。」「無為」是指不要堵塞他生命的源頭,不要禁止他本性的發展,「無不為」是指萬物就可以發展出自己的特色。如果父母強加自己的意念在小孩身上,讓小孩無法發展他自己的本性,那就會讓小孩不知道要依照自己或父母的想法做事,如果老師或其他人又把意見加在他身上,那這個小孩可能就會像《笑傲江湖》中的令狐沖,被桃谷六仙和不戒和尚的一番好意注入八道真氣到他的體內,讓他痛不欲生,要不是後來因緣際會,把體內的八道真氣逼出來,恐怕也沒有後來神氣活現的令狐大俠了。
二、道理只有一種嗎?
既然萬物都是獨一無二,那麼萬物發展的方式也就不一樣,每個人的體會也會不同,所以你怎麼會以為天下之大,只有一種道理是對的呢?影響中國幾千年的儒、道兩家思想,見解就很不一樣,更何況諸子百家、芸芸眾生的差異了,所以莊子就特別提醒不要以自己的標準來批評別人,要相互尊重。就像花園裡的玫瑰不用管牡丹怎麼開,荷花也不用理會梔子花的清香,百花齊放,才可能造就滿園芬芳。
三、我的觀點成熟嗎?
每個人都有盲點,更何況在成長的過程當中,我們不經意地染上很多習氣,連我們自己都不自覺,所以當我們開始有責任要教養下一代時,我們其實很惶恐,我們不知道自己講的道理是不是對的?我們會問自己,我們是不是還在學習的路上?我們自己對人生可能還一知半解,怎麼那麼有把握可以教我們的小孩呢?這是很多有責任感的父母會有的焦慮,有的會虛心求教學習,跟著小孩一起成長,但是也有一些父母不會這樣自我反省,反正小孩是我生的,我愛怎麼教就怎麼教,以至於很多小孩在人生的起跑點上,就跑錯了方向,離目標也就越來越遠了。
四、道理是可以用教的嗎?
想想看我們自己的成長歷程,你會發現我們真正體會的道理,都是自己摸索得來,父母老師雖然不斷提醒,但最後還是要自己親身去實踐才可能得到。想想看,如果道理可以口耳相傳,那麼聖賢應該早就滿街跑了,因為兩千多年前孔子、老子、釋迦摩尼這些智者都已出生,他們也樂於傳道,但是天下人都變成智者了嗎?顯然沒有,可見道理可傳而不可受,要讓一個人真的了解道理,就只能讓他去嘗試,去體驗。
五、我知道關心者亂嗎?
關心小孩是父母的天性,很多父母為小孩處處設想,已到無微不至的地步,除了每一天的生活起居,出門要注意的每一個細節,甚至還會自己設想可能的問題,不斷提醒他要小心謹慎,過猶不及,弄得父母自己心神不寧,小孩也跟著亂了方寸。柳宗元的〈種樹郭橐駝傳〉記載一位很會種樹的駝背老先生,他的種樹理論就是樹要長得好,在種的時候要注意一些重點,種下去之後,就要懂得放手,不要一直去搖它,注意它,它自然就會長得好,可以給為人父母者參考。
六、我知道情緒會感染嗎?
我們對小孩有期待,但萬一期待落空,不符合我們的預期時,我們會不自覺地產生情緒,修養好一點的,就像《菜根譚》的「風來疏竹,風過而竹不留聲;雁渡寒潭,雁去而潭不留影。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,事去而心隨空。」但是更多的父母是放不開的,擔心小孩跟不上別人,以後前途堪慮,而產生情緒焦慮,在一個家裡面,家庭成員之間情緒會相互影響,很多父母以為這是我個人的感受,不會影響小孩子,但我們是這麼的親近,連呼吸聲都可以聽得到,影響是必然的。
為人父母者,在教育小孩之前,如果能把這六個問題思考一遍,或許就會提醒自己教育分寸的拿捏,知道可以做的和不可以做的分別在哪裡,也能以比較輕鬆的心情陪伴小孩一起成長,不會在給小孩壓力的同時也給了自己壓力。觀念對了,路就對了,培養一個快樂又有競爭力的小孩就指日可待了。
0 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