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係思維就是用關係網的角度解決問題,不是頭痛醫頭,腳痛醫腳。因為天地萬物就是一個關係網,彼此緊密相連,牽一髮動全身。所以碰到問題,只有從關係網的角度思考,才能找到問題的根源,才能徹底解決,不會留下後遺症。
美國教育家杜威還在讀小學的時候,有一年夏天教室蚊子特別多,老師和同學拿著捕蚊拍、滅蚊香、滅蚊劑一起除蚊,但效果有限,蚊子仍舊很多。杜威沒有跟大家在教室除蚊,獨自拿了一把鐮刀,跑到教室後面清除雜草,果然沒多久,蚊子就不見了,原來雜草叢才是孳生蚊子的地方。
主張進化論的達爾文也舉過一個例子,他說:「有一個農夫發現羊的產量減少了,他百思不得其解,因為養羊的方式並沒有改變。他後來才發現,原來是老鼠的關係,因為老鼠猖獗,橫衝直撞,破壞了蜂窩,讓蜜蜂減少了,少了蜜蜂傳播花粉,讓羊喜歡吃的三葉草產量也跟著減少了,羊沒有三葉草吃,產量也就減少了。」要不是這位農夫鍥而不捨,仔細分析萬物之間的關係,恐怕會找不出原因,農夫可能要關掉農場,轉業去了。
兩千年前的孫子,面對戰爭,就警覺到這麼複雜的問題,必須從關係網來思考,才會周全,所以他從戰爭的相關因素,提煉出「五事」、「七計」,做為戰爭的準備,他說:「故經之以五事,校之以計,而索其情。」「五事」就是「道、天、地、將、法」,「七計」就是「主孰有道?將孰有能?天地孰得?法令孰行?兵眾孰強?士卒孰練?賞罰孰明?」「五事」是自我要求,「七計」是和對手比較,「索其情」,就是了解戰爭勝負的真相,也就是只有從「五事」、「七計」的分析,才能掌握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,確定可以打勝仗。
五事
孫子的「五事」,「道、天、地、將、法」是什麼意思呢?
道
孫子說:「道者,令民與上同意也,故可以與之死,可以與之生,而不畏危。」「道」是指人民對領導人的向心力,人民願意聽從領導人的號令,上戰場殺敵,而且不計個人生死。戰爭是全國總動員,如果沒有人要跟你上戰場,仗也就不用打了,如果沒有抱著不怕死的決心,也不保證可以打勝仗,所以這是先決條件,必須排在第一位。人性好逸惡勞,貪生怕死,而戰場又是會送命的地方,如何讓人民克服這個惰性與恐懼,這就看領導人的本事了,怎麼做?《易經‧兌卦》有一段話點出了其中的一個重要關鍵,就是要樂於為民服務。「說以先民,民忘其勞;說以犯難,民忘其死,說之大,民勸矣哉!」「說」就是愉悅,領導人樂於身先士卒,人民感受到你所做的一切是為了讓他們生活更好,他們就願意跟你一起打拼;你樂於為百姓冒險犯難,人民感受到你的努力是為了保護他們的安危,他們也就會願意不計生死的跟你一起衝鋒陷陣。帶人帶心,心感受到了,就會勇於付出行動。
天、地
緊接著「道」後面的是「天」和「地」,天、地是一個大寶庫,是戰爭的舞臺。蘇東坡〈赤壁賦〉說:「惟江上之清風,與山間之明月,耳得之而為聲,目遇之而成色,取之無禁,用之不竭。」這是文人的取材,從戰爭的角度來說,就如孔明所言:「日月星辰,風雨雷電,皆可為兵。」就看你會不會用了。而且,天地有客觀的規律,必須給予尊重,所謂「形勢比人強」,對的時間點,對的地點,做對的事,就會事半功倍。
孫子說:「天者,陰陽、寒暑、時制也。」「陰陽」指陰晴晦明,「寒暑」指氣候冷暖,「時制」指的就是時機的把握,這三個因素都跟戰爭勝負息息相關,尤其時機的掌握更為重要。孫子強調超前佈署,制敵機先,要先知、先算、先勝。反之,如果時機未到,也要學會等待,他說:「先為不可勝,以待敵之可勝。」范蠡幫越王勾踐規劃攻打吳國的策略,就不斷的提醒越王不可躁進。他說:「強索者不祥,得時不成,反受其殃。」強摘的果實不甜,時機不對,勉強行動,不但得不到想要的結果,甚至還會受害。
戰爭是地表上的運動,人員的行動跟戰術的運用,都跟地形脫離不了關係,孫子說:「地生度,度生量,量生數,數生稱,稱生勝。」地形的大小、條件,決定戰爭要用多少兵馬,要運用什麼戰術,運用得當,就會獲勝。孫子看地形不是地質學的研究,也不是商業價值的分析,而是戰場地理。他說:「地者,遠近、險易、廣狹、死生也。」地形是指戰場的遠近、險要與平坦、寬廣和狹窄、死地和生地,這些地形條件,就會搭配戰術的執行,和士兵心理的運用,所以孫子說:「夫地形者,兵之助也。料敵制勝,計險阨、遠近,上將之道也。知此而用戰者必勝,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。」了解地形、運用地形是將軍的必備能力,勝負的關鍵。
將
天時、地利、人和是三個基本條件,都具備了,就可以出戰了,這時候就需要一個能執行這個計畫的人,那就是將軍。將軍需要什麼條件呢?孫子說:「將者,智、信、仁、勇、嚴也。」這五德代表什麼涵義呢?梅堯臣說:「智能發謀,信能賞罰,仁能附眾,勇能果斷,嚴能立威。」智,是能出謀劃策,想出克敵制勝的方法。信,是信任,死生之地的戰場,士兵需要一個可以信任的人帶領,才不會害怕,而信任是賞罰的基礎。仁,就是愛,愛士兵如自己的兒女,士兵就會跟你一條心,願意為你拚命。勇,是決斷力,「兵之害,猶豫最大」,瞬息萬變的戰場,生死一線,每一個決策都要能臨危不亂,當機立斷,才能制敵機先。嚴,是紀律的執行,一個口令一個動作,「勇者不得獨進,怯者不得獨退」,才能樹立將軍的權威,執行戰爭任務。
這五德環環相扣,少一個都不行。譬如,智勇要兼備,能謀不能斷,或能斷而無謀,都不能成事。仁、嚴要一體,孫子說:「卒未親附而罰之,則不服,不服則難用也。卒已親附而罰不行,則不可用也。故令之以文,齊之以武,是謂必取。」只有愛,或只有嚴格的紀律都不夠,必須兩者兼具,才能確保士卒可用。而執行賞罰之前,必須先取得士兵的信任,所以信要在仁與嚴之前。「令素行以教其民,則民服;令不素行以教其民,則民不服;令素行者,與眾相得也。」「與眾相得」,就是取得士兵的信任。
法
最後一項就是「法」,「法」指的是「曲制、官道、主用也。」就是人員的組織,人力的訓練和管理,糧草物資的準備。適當的組織,可以把人力最大化。而士兵的能力影響戰場的勝負,必須訓練才能應付戰場的需求。糧草物資是軍隊的命脈,「三軍未動,糧草先行」,孫子說:「日費千金,然後十萬之師舉矣。」所以「法」是最後的完成者,放在最後,不是不重要,反而有最後一哩路的涵義。
七計
「七計」,就是「五事」的細部分解,孫子提出了七項標準:誰的國君比較得民心?誰的將帥本事大?誰能佔到天時與地利?誰的法令能確實推動?誰士飽馬騰?誰士卒訓練精良?誰的賞罰分明?「道」、「能」、「得」、「行」、「強」、「練」、「明」這七個關鍵字,著眼於質化指標,不是孫子不在意客觀的量化指標,而是因為質化指標更容易看到問題的本質。
從競爭的角度看,關係思維除了把自己的實力做最大的延伸之外,必須再加一項,就是對敵人的分析,這才是最完整的關係思維。因為凡是競爭,都有一個跟我一樣思考的對手在,所以除了知己外,還要知彼。孫子說:「知彼知己者,百戰不殆;不知彼而知己,一勝一負;不知彼,不知己,每戰必殆。」而且,我們的每一個策略的擬定,都是建立在了解對手的想法之上的,不是我說了算。譬如下棋,每落一子,都是以對手的想法為前提的。每一種球類競賽都是賽前不斷的做敵情分析,才能想出最好的對策來。所以孫子在「五事」之後,接著提「七計」。不只準備「五事」,還要拿「七計」來和對手比較,才能徹底的了解整個戰爭的實情。把對手納入我的關係網中,這一點是競爭世界裡很重要的思維。
「五事」、「七計」是戰爭的關係思維模式,熟練了這樣思考,就能保證獲勝。所以孫子在「五事」後面說:「凡此五者,將莫不聞,知之者勝,不知者不勝。」在「七計」後面說:「吾以此知勝負矣。」這是一個負責任的將軍運用關係思維所產生的自信。
金‧元好問有句詩:「鴛鴦繡了從教看,莫把金針度與人。」意思是繡好的鴛鴦可以給人看,但是刺繡的秘訣(金針)卻不能傳給別人。有點小家子氣,但是孫子不藏私,把「五事」、「七計」的金針送給大家,讓大家能在競爭的世界裡有個方向,可以更篤定的面對複雜的問題,也更有自信可以擊敗對手,獲得勝利。
《孫子兵法》的「五事」、「七計」,讀完這一篇濃縮版還不過癮?《人生無極限,孫子兵法打造你的全勝思維》書中有更詳盡的解析,快來研讀吧!
0 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