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片出處:nationalgeographic
應變力就是應付變化的能力。我們都知道這個世界就是變動不居的,也知道天有不測風雲,人有旦夕禍福。但是我們卻還是常常無力應變,眼睜睜的看著災難發生,卻束手無策。
我想起國中的國文選文〈孤雁〉,故事描寫在沙洲上,有一隻失去伴侶的孤雁,負責守更,半夜,牠發現火光,趕緊呼叫大家醒來,但當大家醒來發現四周靜悄悄的,以為孤雁故意撒謊,把牠啄得瑟縮地躲在一旁,然後又去睡了。過一會兒,火光又閃了,而且越來越近,牠急著大喊,但還是沒事,「守的什麼更!」孤雁又被啄了,而且啄得更厲害。沒多久,獵人的火炬和巨大的人影,矗立在眼前了,孤雁喊破了喉嚨,拼命的呼叫,但是沒有一隻雁子理會牠。獵人拿出網羅,伸出殘酷的手,一隻一隻的放進網羅裡,孤雁在空中瘋了似的迴繞哭喊,眼淚掉下來打醒了幾隻雁子,逃脫了性命,但多半都成了孤雁,「孤雁」從此也就多起來了。
這則故事看了讓我難過了很久,面對這麼殘酷的生存環境,敵人虎視眈眈的等你出錯,等你失去戒心,好一網打盡,但是大部分的人卻都沒有警覺,好不容易有一兩個警覺性高的先知,吹哨者,提醒大家注意,但結果常常成為眾矢之的,因為在事情沒有發生前,無法證明這件事情真的會發生。只是事到臨頭,想要應變也都來不及了。我們今天的處境其艱難的程度不下於這群野雁,但是我們的警覺性似乎比野雁更不如,因為我們會自我催眠,告訴自己不會有事,這才是令人擔心的。
鐵達尼號沈船事件,被拍成電影後,引起更廣泛的討論。是什麼原因呢?作家布萊恩•安德森(Brian D. Anderson)說:「鐵達尼號已經成為我們神話的一部分,牢牢佔據了集體意識,這些故事將不斷重演,不是因為需要重新渲染它們,而是因為我們需要(將這個故事)傳遞下去。」為什麼需要將這個故事傳遞下去,除了從航海專業知識或管理疏失檢討改進外,我覺得還有三個人性容易犯錯的部分,更值得我們深切的反省。
一、自大心理:
作家史蒂芬妮•巴切夫斯基(Stephanie Barczewski)說:「建造出這艘巨船,象徵著人類聰明才智以及獨創性的標誌。在與大自然力量短暫的抗衡中,巨船毀滅,則代表人類失敗的可能性。」這個事件讓世人看到自己的傲慢和局限性。或許人類科技文明的飛躍成長,讓自己覺得無所不能,忘了在大自然面前必須謙卑。人類在地球的演化過程中,只不過是一個新生兒,如果不認識這一點,恐怕未來還有很多的苦頭吃。
自大常常是來自狹隘的自我意識,自大是對自己錯誤的認知,也因此讓我們看不清楚外在世界的真相,甚至扭曲真相。老子提出四個改善的方法,可以給我們參考,他說:「不自見故明,不自是故彰,不自伐故有功,不自矜故長。」不要以自己的看法衡量一切,就能把外在事物的真相看得清楚;不要自以為是,認為只有自己才是真理,反而能彰顯真理;不要過度膨脹自己的功勞,反而能成就功勞,因為別人會把功勞給你;不要驕傲自滿,才有成長的空間。
二、慣性思維:
人們習慣依靠過去的經驗法則行事,認為以前不會有事,這次也不會有事。譬如當時海上航行的人普遍認為,冰山的風險很小,碰到再閃避就可以了,就是正面碰撞也不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。1907年7月,就有一艘德國的威廉皇儲號衝撞了一座冰山,船首嚴重破損,但仍順利地完成航程、安全抵港的案例。當時擔任船長的史密斯上校在接受採訪時,還很有自信的說:「我無法想像還有任何情況能造成船隻進水沉沒,現代的造船技術已經超越了這一點。」言猶在耳,不到五年的時間,這艘更先進的大船就真的沉沒了。
人是習慣的動物,會依循以前的慣例做事,卻忽略了這個世界每天都在變化。開會的時候,最常聽到的意見就是「不可能!」,因為以前就做過,沒有成功,或者是以前都不是這樣做的。以前沒有成功,不表示現在不會成功,以前沒做過,不表示現在不能做,這就是慣性思維的盲點。時常陷入慣性思維的人,就是思想懶惰的人,不想創新突破,多一事不如少一事。但是事實上,不突破就會被看破,少一事常常就會出事。
三、被動心態:
據生還者描述,當時在E層甲板下看見很多三等艙乘客帶著他們的行李箱和財物,卻沒有任何行動,好像在等待某人指揮他們一樣。有一位生還的三等艙乘客說,他的許多同伴甚至都放棄逃生了。他回憶說:「有數百人圍坐在三等艙的餐廳裡,中間有一位傳教士,他們在那裡邊哭邊祈禱,要求上帝和瑪利亞幫助他們。他們躺在那裡大喊大叫,卻不想辦法自救。他們失去了自己的意志力,希望上帝能為他們克服所有事情。」這種依賴的心理,在碰上突發的事件時,不但沒有應變力,甚至連求生的意志都沒有了。心理學家溫•克雷格•韋德(Wynn Craig Wade)說:「好幾代人都被告知要遵從社會的上級指示,由高階層的人來決定應該做什麼,因而產生了『堅定的被動性』。」當這種期待落空時,就只能痛苦絕望的呼喊:「這種可怕的事情怎麼可能發生在我身上?」「我會死在這裡嗎?」或許在有階級之分的船艙裡,三等艙乘客獲救的機會可能被剝奪了,但是這不應該成為放棄的理由,反而更應該努力去爭取或想辦法,因為只有更努力才會有一線生機。
被動心態是把自己人生的主導權交給別人處理,是對自己不負責任的表現。相較於自大心理的太過膨脹自己,被動心態往往是自我的縮小,沒有自信可以自己完成一件事,把自己定位為無關緊要的人物,想要不敢要,不敢做決定,最後就乾脆自我放棄,全部交給別人處理。會造成這種現象,常常是從小被過度保護,沒有學會獨立,或在一個威權的環境下長大,不敢做主。但不管哪一種,當人生失去主動權,那就只能任人擺佈,但是只要是人,沒有一個是願意被人擺佈的,活在跟自己過不去的日子裡,並不會快樂,更糟糕的是長期的依賴,失去了解決問題的能力,碰到沒有人可以依賴的時候,就只能聽天由命了,我們願意這樣過日子嗎?
我想這三點不會只發生在鐵達尼號,這種人性的偏執,會出現在每個角落,而且會一代一代的傳下去,這是為什麼鐵達尼號沈船的故事要一直流傳下去的原因。
創造《樂一通》卡通裡「威利狼」這個角色的動畫設計師查克‧瓊斯說:「若想畫出一隻狼,你心裡必須先有一隻狼。」同樣的道理,你想要能應付外在環境的變化,你就必須有應變力。應變力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直覺力,它在身體內,不在身體外,只是我們在社會化的過程當中,產生了自大、慣性和被動的偏見,慢慢的失去了這種能力,必須靠你自己把偏見清除,讓心如明鏡,才能恢復靈敏的應變力。
我大學的一個朋友,是一個平時就很冷靜的人,標準的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人,當時住宿生晚上十點熄燈,想要看電視,或繼續讀書寫功課的人都必須到交誼廳,可以想見這是一個多麼吵鬧的地方,但是這位同學他就像一個老僧入定的和尚,專心的讀他的書,大三就普考及格,大四就高考及格,讓人刮目相看,但最讓人佩服的是大四的畢業旅行,他們系上因為遊覽車在梨山翻覆,摔落山谷,死傷很多人,他卻毫髮無傷。我問他原因,他告訴我說,他的位置靠窗戶,當車子開始沿著山坡滾下去的時候,速度還不快,當他座位那一側貼近山坡時,他看到有一棵樹,他馬上打破窗子,抓住窗外的那一棵樹,所以沒有隨著車子滾下山谷。這一幕聽得我膽戰心驚,佩服這位朋友的冷靜,能在瞬間做出直覺反應,救了他自己一命。
有了一顆清明的心,就有敏銳的應變力,讓我們的日常生活可以趨吉避凶,應付自如。但是在競爭的環境當中,變化更為複雜,如何強化我們的應變力,就必須有更多的鍛鍊,這在《孫子兵法》中有很深刻的描述,在下一回當中我們再做探討。
0 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