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孫子兵法》十三篇,六千多字,其中提到「神」這個字,只出現在兩個地方。一個是讚嘆出神入化的攻守能力:「微乎微乎!至於無形;神乎神乎!至於無聲,故能為敵之司命。」另外一個就是讚嘆能夠因應敵人變化而取勝的人:「夫兵形象水,水之形,避高而趨下,兵之形,避實而擊虛。水因地而制流,兵因敵而制勝。故兵無常勢,水無常形,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,謂之神。」〈虛實篇〉
作戰的規律像水一樣,水的本性就是往低處流,作戰的規律就是「避實擊虛」。水順著不同的地形而流出不同的形狀,作戰則是順著不同的敵情而選擇不同的作戰方法。所以作戰沒有固定的戰法,水沒有固定的形狀,能夠因應敵人變化而取勝,就是用兵如神的人。孫子把有應變力的人用「神」來形容,點出應變力的重要性與難能可貴。司馬遷在《史記.太史公自序》中,特別點出《孫子兵法》的價值是「內可以治身,外可以應變」,可說是孫子的知音。
「避實擊虛」是應變的基礎
孫子提出「避實擊虛」是戰爭不變的規律,也是應變的基礎。所有的變都是要創造「避實擊虛」的條件而變,不是為了變而變。所以應變的首要條件就是要了解「避實擊虛」的原理。
孫子說:「故用兵之法,十則圍之,五則攻之,倍則分之,敵則能戰之,少則能守之,不若則能避之。故小敵之堅,大敵之擒也。」我的實力是對手的十倍就圍起來打,五倍就直接打,兩倍就分開打,實力不相上下,可以打,人手比對方少,就要防守,實力不如人,就要迴避,不要以小搏大,以弱擊強,否則就會被敵人所擒,這就是「避實擊虛」的作戰規律。
但是「避實擊虛」的先決條件是了解敵人的虛實,如果連敵人的虛實都弄不清楚,也就無法做到「避實擊虛」了。唐太宗有一次就很感慨的跟李靖說:「夫用兵,識虛實之勢,則無不勝焉。今諸將之中,但能言避實擊虛,及其臨敵,則鮮識虛實者。蓋不能致人,而反為敵所致故也。」唐太宗的意思是了解虛實,才能「避實擊虛」,才能打勝仗,但現在的將領都只會講「避實擊虛」,卻看不清楚敵人的虛實,所以常常就被敵人牽著鼻子走了。
「避實擊虛」是作戰的規律,但是競爭場上,有一個普遍現象,常常是「擊虛」比較順心,「避實」會比較不願意,這是人性心理。所以《三十六計》把最後一計叫〈走為上計〉,很多人不明白,為什麼敗走還叫上計?其實就是要提醒我們該走就要走是多麼重要。很多人做不到,通常有兩個原因,一是礙於面子,像西楚霸王項羽就不願意聽漁夫的話,回老家暫避風頭,就是在意「無顏見江東父老」這個面子的問題,否則東山再起不是沒有機會,杜牧〈題烏江亭〉就持這種看法,他說:「勝敗兵家事不期,包羞忍恥是男兒。江東子弟多才俊,捲土重來未可知。」但是項羽臉拉不下來,所以一刀劃下,就什麼也沒有了。劉邦剛好相反,實力不如人,機會不在我這邊,就能沉得住氣,叫我到漢中我就到漢中,鴻門宴該尿遁就要尿遁。躲在滎陽城,不出來就是不出來,寧願當縮頭烏龜,也不逞強,這就是懂得「留得青山在,不愁沒柴燒」的智慧。另外一種不願意走的人,就是不甘心損失,像投資市場投入大筆資金,眼看損失慘重,「沉沒成本」太高,不願意停損出場,但是市場繼續下跌,最後血本無歸,一次就被淘汰出場了。這兩種心態,都會讓本來處於不利的情況雪上加霜,所以要貫徹「避實擊虛」,先要排除心理障礙,才不會打折扣。
能識虛實,又能排除「避實擊虛」的心理障礙,是不是就如唐太宗說的一定能打勝仗呢?理論上沒問題,但事實上卻不一定。因為戰場上,還有一個處處跟你作對的敵人,他也跟你做同樣的思考,你想「避實擊虛」,他也在找尋「避實擊虛」的機會,他怎麼會讓你輕鬆如意的「避實擊虛」呢?所以戰場上常常就會出現雖然敵人實我卻無法「避」,敵人虛卻無法「擊」的現象。這時候就需要靠應變力來處理了。
孔明的「空城計」就是這種情況下出現的,當時孔明城裡只剩兩千五百人,卻要面對突然出現在眼前的司馬懿十五萬大軍,實力差太多,照「避實擊虛」的原則,孔明應該閉門不出,或逃之夭夭了。但這兩種情形都不可能,孔明面臨一個想要守無法守,想要避無法避的窘境,怎麼辦?總不能坐以待斃吧,於是孔明臨機應變,想出了「空城計」,終於幫他渡過了這個難關。
大家可能會跟我一樣,想知道孔明怎麼想出「空城計」這個計策的,在這麼緊要的關頭,他是如何快速的應變,他的思考路徑有跡可循嗎?其實,很簡單,就如前面所說的,「避實擊虛」是戰爭不變的規律,也是應變的基礎,孔明就是依照「避實擊虛」的作戰規律思考的。首先,他想要脫困,一定要讓敵人知難而退,敵人為什麼要退,就是他發現你不是虛的狀態,所以你要變實,至少要讓敵人認為你是實,但是以他現有的有形兵力,不可能表現出實的樣子,所以只能從心理層面來思考了。他很快的想到司馬懿知道他平生用兵謹慎這個特點,靈機一動,「空城計」就成形了。事後孔明自己說:「吾非行險,蓋不得已而用之。」不得已而用之,卻非行險,可見他自己知道他已創造了一個讓自己變實的態勢了,這場仗他已有勝算。
應變是動態的過程
環境變化無窮,應變也是無窮,所以應變是一個動態的過程,不要想一招就讓對手斃命,往往都是敵變我變,我變敵變,再敵變我變的循環而上,隨著敵人的變化而變化。就像《西遊記》裡面孫悟空大戰二郎神一樣,不斷依據對手變化的動、植物,而想出他的天敵來對付。以「空城計」來說,司馬懿如果能冷靜下來,不要看到孔明擺出的「空城計」就認定這是誘敵,如果能從戰場上的「詭道」特性來思考,就可能會想到孔明不是不可能使詐,其實,他的兒子司馬昭就看到這一點:「莫非諸葛亮無軍,故作此態,父親何故便退兵?」但是當局者迷,司馬懿就是轉不過來,腦袋只能想到這裡,如果司馬懿能看穿這一點,下令進攻,孔明可能就會前功盡棄了,但是誰知道?說不定孔明能再出奇招也說不定,只是司馬懿沒有隨招變招,激不出孔明的潛力,我們也就看不到這個精彩的戲碼了。
敵人為你量身打造的陷阱,你躲得過嗎?
從「空城計」這個案例來看應變,也提醒我們,當敵人所呈現出來的樣子,剛好符合我的想像時,千萬不要高興得太早,低估敵人的智慧,就是高估自己的智商,符合你心中想法的圖像,往往就是敵人為你量身打造的陷阱。司馬懿看到「空城計」,馬上跟自己心中孔明不會弄險的既定印象作連結,我想,當時他的心情一定是很得意,孔明你別想耍我,我知道你想要誘我入彀,我才不會上當,匆匆撤退,可能還自以為高招呢!
我再舉一個例子來說明這種情形。公元前342年,魏國以強欺弱,妄圖稱霸,發兵攻打韓國。孫臏率兵救韓,孫臏看準龐涓知道齊國人貪生怕死的特性,所以第一天埋十萬灶,第二天剩下五萬灶,第三天剩下三萬灶,為的就是要讓龐涓相信自己的判斷是對的,龐涓果然中計:「我本來就知道齊軍怯懦,進入魏國境內才三天,齊國士兵就已經逃跑了一大半。」於是放棄錙重,輕車快騎,追逐齊軍,最後進入馬陵道,中了孫臏的埋伏。孫臏順著龐涓的心理圖像出招,龐涓不知道應變,最後死在孫臏手中。
應變要有膽識
應變力往往都在千鈞一髮的時候出現,所以勇於一搏的膽識就顯得特別重要。從孔明設下的「空城計」,以虛為實,還能笑容可掬的從容撫琴,你不得不佩服他的膽識了。膽識除了可以扭轉劣勢外,有時候在勢均力敵的時候,就成為關鍵的能力了。孫子說的「敵則能戰之」就是從這個角度思考的。《史記.廉頗藺相如列傳》記載:秦國攻打趙國,趙王問廉頗和樂乘兩人如何應對?兩人都認為「道遠險狹,難救」,不同意開打,趙王又召趙奢問之,趙奢回答說:「其道遠險狹,譬之猶兩鼠鬥於穴中,將勇者勝。」趙奢的意思是道遠路狹這個條件是雙方共同的,就像兩隻老鼠狹路相逢,勇敢的會贏,趙王覺得有理,就派趙奢出兵救之,趙奢展現優異的能力,大破秦軍。趙奢會贏,是加入勇氣,不示弱,氣勢壓過對方,讓對手產生心理變化而變弱,把勢均力敵變成我實敵虛的有利條件。
懂得事物的規律,才懂得應變
應變力的鍛鍊,在上一講我們提到過,必須清除自己的偏見,讓自己心如明鏡,這一點很不容易。被認為是百貨商店之父的華納梅格說:「我不抱怨上帝沒將智慧均勻分配,可是我對克制自己的缺陷感到非常吃力。」的確,我們身邊的人,又有誰會批評自己,承認自己的錯誤?不論他錯得有多麼離譜。
除了這一點外,應變力針對外在環境的變化而來,你必須對環境的變化有充分的了解,曹操提了兩個很重要的法門,可以作為我們的參考,他說:「勢盛必衰,形露必敗。」「勢盛必衰」就是「物極必反」的宇宙規律,譬如齊國跟魯國的長勺之戰,魯國將領曹劌就是利用「物極必反」的原理,「一股作氣,再而衰,三而竭」的心理變化而擊敗齊國的。其次,「形露必敗」是指有形的招術都有破解之道,如孫臏所言:「有形之徒,莫不可名。有名之徒,莫不可勝。」只要敵人現形,我就可以想辦法獲勝。
不管是從修身養性的自我要求,或懂得物極必反、有形皆有可破的規律,都是要從做中學,從不同的案例中磨練出來,所謂「操千曲而後曉聲,觀千劍而後識器」,應變力不是憑空而降,這都必須下苦功,非一朝一夕可得,不容易,所以孫子才會以「神」來稱呼了。
0 Comments